#南通头条# 好消息啊!虽然南通新机场靠近通州,但是,近日,海门以区长为总指挥的海门指挥服务部正式成立。
指挥服务部由多部门联合联动,更为直接,有效地为机场建设提供保证。
南通新机场建设服务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海门区住房建设服务中心。
郭大爷今年七十五岁,没有孩子,就把一套五十七平方米的住房,赠与外甥女供其代养,三个月以后,外甥女说三道四,郭大爷才知道自己不靠谱,便要再送一套房给外甥女,但这时外甥女说:“这套房是我用5万元买来的"。?
住在江苏省海门市,郭永生终生未嫁,因此没有孩子。劳碌一生,才买下57平方米的住房,为使老当益壮,想到“以房养老”。
这一天他将外甥女郭赛华约回家中,想让外甥女帮自己养老送终,自己却将房子送给外甥女,郭赛华立即同意,但她表示万一长辈有闪失还是要先将房子转让给自己。
郭大爷以为是亲外甥女,便没多想,没几天便办了房产证更变更手续。?
可是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郭赛华的房子拿到手之后,竟然没有尽到责任,有次郭大爷浑身难受,要外甥女把他送到医院,导致这个郭赛华非常急躁。
事后大夫说,如果郭大爷迟到半小时,估计小命难保。郭大爷魂不守舍,谁料郭赛华竟淡然道:“死就死吧!”
郭大爷一听心里就难受,如今他还是会走路的,她就是这么一个姿态,这下他那卧病在床的外甥女当然就盼不到了。
那时他并没撕破脸,本来郭大爷没孩子一个月也能领到400元补助,后街道办事处了解到外甥女是自己监护人,也有赡养自己的责任,于是就把月生活补助取消。
郭大爷要去外甥女那里要钱,郭赛华分文不取,两边也闹点冲突,万般无奈的郭大爷主动要求郭赛华还房。
希望侄子黄新能够照顾好她,并将房子送给了她,这时郭赛华觉得很冤枉,她表示完全没有时间去照顾郭大爷了,结果三人坐着签了协议。
鉴于该房过户费相当高,郭大爷称郭赛华将该房直接转让给了黄新,手续费1万元也是黄新支付。
当时三方签字同意,谁料事成之后郭赛华以种种理由拒不过户,这一拖就是近半年。
黄新一怒之下将郭赛华伉俪告上法院,郭赛华却说当时那份协议还没发生法律效力,完全不算,原因是丈夫没答应也没签。
法官就此得出结论:“该房屋为夫妻共同财产;对方办理该房屋时;如果配偶不提出异议;则予以默许;甚至不签署该合同;只需其中一人签字。”
原以为郭赛华可以乖乖地将房子转让给黄新,没想到她却拿出新证,称这套房子不是郭大爷送给她的,是自己用五万块钱买来的,并且有出售购房协议和郭大爷亲自签字。
而郭大爷却说:“一分钱也没收到,房子也没卖出去,是赠的"。
郭赛华后来也拿出了收据,收据上是郭大爷领到的5万购房款,并且是郭大爷签字的。
郭大爷摇摇头说:“那完全不是我写的字,我还没署名呢!”
双方都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办房屋过户的员工表示,那时候签订这个销售合同纯粹是过了个形式而已,是想在过户时少缴税,否则房子是卖不出去那么便宜啊!
况且如果郭赛华真拿出五万元买了一套房,当初她为何会答应将房转让给黄新而不让黄新退还这笔钱呢,仅仅提及一万元过户费就明显不合常理。
面对诸多疑点,但郭赛华仍一口咬定是花了冤枉钱才买了房。
最后经同意后,司法鉴定机构核实了那份收款单签字的字迹,最后发现该字迹并非郭大爷自己所写。
事情真相水落石出最后法院裁定郭赛华10日内将该房全部权益转让给黄新。郭大爷也终了但心,这次选择并无不妥,黄新将其接回家中照料,每天都好好吃好喝的照料着,郭大爷终是体会到了回家中的温馨。
上述材料来源于法律节目《赠房养老》
赵老预感情况不乐观,重新安排养老问题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尽管过程跌宕起伏,但如今终于有惊无险地把他交给了信得过的侄子。
这个外甥女不知有什么感想?为人敦厚,人们常说拿人钱财为人消灾、要言必行、自许对长辈们会有好的孝心,就得言必行、行必果,她不但食言还要“不劳而获”把房子据为己有、企图颠倒黑白、伪造证据的行为,真是让人唾弃。
今日事败,情归何处?
上面这起案件也提醒大家,老人们“以房养老”等观念固然正确,但必须谨小慎微,防人之心不可以没有,还是请个可信赖的人来委以重任为好,再请几位见证者来为自己留条后路,以免惹出无谓的事端。
#我最喜欢的一座城市#
要说我最喜欢的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可能很少人知晓,因为它不在一线,不在二线,也不在三线,它是北依黄海的海门港新区。
海门港新区是我的家乡,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是国家沿海开发重点先行区域。新区拥有黄金海岸线25公里,可以建设5-10万吨级以上深水港,腰沙、冷家沙海域可以建设5-30万吨级码头群。
海门港新区距长江很近,区内大小河流成网,可谓鱼米之乡,是吃海鲜、江鲜、河鲜的好地方。苏通长江大桥、崇启长江大桥,实现了新区与上海、苏南的无缝对接。我最近从上海回老家,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新区。
海门港新区辖4个社区、39个行政村,新城在海边拔地而起,村里的人根据自愿原则可以搬入新城定居,乡下房子撤除,政府给予补偿,基本免费在城市安排住房。
新区面貌日新月异。我小时候的泥巴路再也不见了,水泥道路通到每家每户,两三层的独家楼房沿河边而建,路边是可供观赏的花草,村民们一到晚上成群结队在太阳能路灯下散步。
然而,现在村里的人少了许多,我小时候生产队约有八九十人,现在只有二三十人。海门港新区所在的南通是建筑之乡,新一代全都到世界各地搞建筑,他们及其他们的下一代也都在全国大中城市定居了下来。
大片农田,基本都是外地人来包种,现在种田见不到几个人,播种和收割全用机械和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