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整体形势和金融资产管理情况,调整各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措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商业信用、金融机构的获利能力和流动性以及市场价格等行为都有巨大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最终实现的货币政策的最终指引,是金融机构政策利率的调节和调整手段,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地抑制和调节金融机构的贷款热情和资金需求。因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于宏观经济和金融资产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带动整体的市场走向,发挥稳定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当中国经济加快发展,金融政策衔接仍不协调时,中国人民银行就会采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措施,以缓解经济不稳定因素,保护商业银行稳定运营,抑制金融机构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稳定市场信心,促进市场平稳发展。比如,201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减少存款准备金率,以利于支持多层次融资,缓解企业融资成本压力。
为了更好地调节和控制金融市场,政府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也进行了完善,允许各大金融机构在一定的范围内调整其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以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周转资金、防范风险以及市场价格的调节和控制功能逐渐凸现。
综上所述,政府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目的是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资产管理的稳定,通过调节政策来达到市场调节平稳发展、证券报价高低变动范围、抵御高风险利率变动等目的,有效地维护了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安全性。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会影响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银行保持的存款准备金占银行收支现金存款余额的比例,是金融监管机构及央行对于商业银行的一种要求和限制。当存款准备金率发生变动时,将会影响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
一般来说,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在中央银行维持存款准备金率前提下,商业银行支付出去的存款准备金资金量增加,因此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减少,从而受到了资金供给方面的影响。从中央银行要求存款准备金率大幅度提高的目的来看,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抑制贷款扩张,监管权力加强的一种措施。
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商业银行支付出去的存款准备金资金量减少,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增加,受资金供给的影响更大。一般来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是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为企业提供低息融资以及刺激经济发展提供可能。
从上述来看,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带来的影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当准备金率上调时,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会减少;而当准备金率下调时,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会增加,进而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营。因此,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会影响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