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cherr:
人性不会改变:人们仍然在狂躁的高点和抑郁的低点之间摇摆,渴求即时获利,却厌恶付出努力、认真研究和独立思考,现代投资者和他们的祖父辈,甚至曾祖父辈在这些方面都十分一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大多数投资者的心魔(主要是情绪因素)都需要用纪律来克服
丫丫港股圈:
这几年我们逐渐开始广泛使用的芝麻信用分,微信支付分等,看似是金融信用体系的一大创新,其实已是一家公司60年前的构思。
而这家公司靠这一套信用标准,创造了150亿美元市值,并在过去36年里上涨了500倍。
计算一个三位数的分数,看似简单,是将一堆数据导入公式产生结果,但背后的一套算法竟是如此大的生意。并且在美股非常寒冷的2022年,这家公司也创出了历史新高,可谓是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我们将看到这家美股的隐形巨头,一个把持着全球信用体系的公司,fair issac(fico.n)。
一、70年前的构思
fair issac 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始人一开始就被金融行业借贷的低效所困扰,人们对于信用没有一套良好的评判标准,行为良好的有色人种因歧视无法低门槛获取抵押贷款,而很多冠冕堂皇的生意人,背地里生意摇摇欲坠,却又能轻易地获得信贷机构的信任。
信用的判断需要标准,而不是看外表,看资产量来办事。制造一个普适的,所有人可比的评价体系尤其重要,也因此,fico应运而生。
在 1950 年代,拥有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位的数学家 william r. fair 开始研究用于构建预测行为模型的数学技术。fair 被信贷决策过程中涉及的相对未被认可的复杂性所吸引,发现通常用于确定信贷的变量可以产生数万亿种可能的组合。
fair 确定通过使用统计技术(例如多变量分析来生成评分算法),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复杂性。此外,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尤其是晶体管的引入,使计算能够自动化并快速处理。因此电气工程师 earl isaac 加入。
1958 年,fair, isaac 推出了他们的第一个评分系统,称为信用申请评分算法,证明他们的系统可以准确预测信用持有人的付款行为,包括他们是否会按时付款、延迟付款或根本不付款。两年后,fair, isaac 推出了公司 inform 产品的第一个版本,这是一个基于客户过去借贷行为的数据库构建评分算法的过程。那一年,两人将公司合并为 fair, isaac and company。
彼时由于计算机的渗透缓慢,该评分系统的渗透也缓慢,然而,当美国国税局 (irs) 与该公司签订合同以开发一种评分算法,使 irs 能够更准确地定位逃税者时,fair isaac 开始了快速渗透。
该系统于 1972 年投入使用,很快产生了效果:审计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一,美国国税局公布的发现的欠缴账单数量大幅下降。
在随后的多年里,fico继续拓展自己的用途,不单只是在发放信贷时提供评判,也进入到信用卡领域帮助机构们来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随后又进入保险行业,帮助进行相关风险控制流程的优化。
时至今日,fico已经成为整个美国信贷行业的重要评判标准,覆盖美国90%以上的消费信贷决策。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
而公司的pg电子游戏试玩平台网站的业务范围,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与标准普尔等公司一样,都是世界金融界金字塔尖的那一批公司,它们生产的产品,就是标准。
多年前的算法,第一个被官方机构认可,并不断延续至今,每个消费者和相关机构对fico分的信赖,是公司整个业务的护城河。
当然现在可以看到的fico分也有很多种了,不同的行业需要参考的fico分不太相同,但大致的打分原则也都大同小异,遵循下图5个维度来进行综合评判。
资料来源:fico
而公司目前的收入结构中,除了分数业务,公司也开展了软件业务,包括应用程序和saas,主要都是提供决策管理的业务,此业务同样基于将公司的内部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是公司打分系统算法的延伸,而基于强大的数据分析方法,公司在这个领域也同样复现了成功,是美国决策管理和反欺诈业务的龙头服务商之一。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
目前公司的收入结构中,评分业务和软件业务基本上五五开。
其中评分业务紧密联系全球的信贷业务量,在评分系统深入人心的环境下,是护城河极高的业务。而软件服务业务,则与相关b端用户的业务量及全球的宏观经济状态紧密相关,但由于并未处于垄断地位,依然面临着众多竞争,所以利润率也跟大部分软件公司类似。
可以看到,同样的收入,软件业务的经营利润只有评分业务的五分之一。
从历史上看,公司也随着货币政策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但是长期来看,核心的货币总量仍维持不断膨胀趋势,评分业务就一定能跟着成长,这支撑公司能够维持长期超越经济增速的成长。
二、单纯的算法驱动
与国内的阿里和腾讯包办最常见的信用分体系不同,fico公司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其实非常单一,基本上就是一家数据处理公司。
我们看到公司的上游,也就是三大征信机构,它们从各大信贷机构里面收集相关的个人行为数据,然后交由给fico进行梳理。
三大征信机构也不是没想过抢这一块蛋糕,它们现在也是除fico以外最大的信用分提供者。
它们固然手里的数据很多,都基于自己的消费者行为数据推出过自己的信用分系统,但有一说一,这三个机构间处于竞争关系,导致了很难推出一个公允的信用分(类似于腾讯和阿里的消费者账单数据不互通),另一方面,fico的算法在核心的准确性上始终要做得更好,使用fico减少的损失贷款比率始终优于其他后来者推出的打分体系。
因此也使得fico长期能在三大机构垄断上游的情况下存活下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微妙,fico从三大征信机构里采购消费者行为数据,然后在自己的算法体系里算出分数后,也能卖回给三大征信机构,三大征信机构占fico收入的比例为10%。
而三大征信机构也有各自的信用分供参考。但是,银行和消费者暂时还是只认fico分为标准。所以,fico与三大机构互为消费者、供应商和竞争者。
这也说明,即使面临垄断的上游,只要有核心的算法,即使是一家业务单一的公司,就能够活下来不被取代。但前提是,必须是行业的先行者,若fico不是第一个取得官方合作认证,最先渗透的打分系统,恐怕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心理垄断地位了。
三、过分的上涨
既然公司的护城河如此之深,其心理垄断程度已经渗透进美国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那2022年的上涨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但细心对比公司的业绩,则发现,2022年fico实际业绩上增幅并不算高,收入微增5%,从13.1亿到13.7亿,而净利润从3.9亿到3.7亿,倒退5%,但股价倒是涨了35%。
涨幅大于eps增速,是妥妥的估值提升行情。对比整个金融领域公司在2022年的无差别杀估值,即便是标普、穆迪、equifax等类似的公司,也难逃一跌。公司的超额表现似乎有点怪异。
而我们看到公司2022年的报表,则发现公司的上涨的推力竟是自己的回购。
2022年公司利润为3.7亿,而公司进行了11亿的回购,而回购的11亿中除了来自自由现金流,而足足有8亿来自于借贷,2022年公司长期借款从10亿飙升至18亿。
当一年里的派息比例达到了利润的290%,股价很难不上涨。
此举动显然是形成了股价的有力支撑,但问题只是,公司如此借贷回购,导致了资产负债率提高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净资产,公司的市净率也算是奇葩,竟然达到-19,净资产为-8亿,按照目前的利润,就算是回到正的净资产,也至少需要2年。
公司目前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大家都知道其业务护城河很深,这反倒成了这公司透支未来的筹码,但这样推动的上涨,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种放纵的行为,一旦业务面临一些意料以外的下滑,或者债务利率持续升高,都会使得公司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所以说,尽管fico当下护城河极深,但从资产角度看,已经过分透支未来处于泡沫的位置,其pe也是在历史高位。2022年的上涨不可持续,公司不可能每年都借2倍的利润来回购,也因此,公司现在已经显然不是一个很值得持有的标的了。
四、结语
fico也是美国股市里如茅台一样的公司,拥有无可替代的属性,而且看到很远也很难被替代。
这说明即使是一套算法这样简单的产品,做的足够早,足够好,就能造就长远的护城河,造就巨大的涨幅和市值,技术驱动和先发红利是最重要的因素。
巴菲特说过以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公司,因为优秀的公司很多隐形资产并不在报表上体现,如价值几千亿的品牌等。因此在合理的价格买入就可以了,合理就是便宜,后面这些资产将不知不觉间释放价值,如可口可乐和苹果的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粘性。
而fico则是另一个经典的反面案例,公司知道自己拥有的隐形资产,因此选择了提前借款兑现在了股价涨幅上,造成了令人担忧的市净率。包括苹果也很像,现在也已经40多倍pb,随时可以转负了。
因此,当优秀的公司已经透支自己账面看不到的隐形资产时,到底什么才是合理的估值,这是给现代投资者们的一个全新的问题。
@今日话题
复利黑板报:
本书第10章专门论述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内容。在我看来,这是比较有价值的一章。因此单独为第10章写一篇读后感。本章阐述了四种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造成的恶果,以及如何防范非理性行为的举措。
有效市场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以及论述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各种资产定价理论,全都建立在股市投资者是理性的这一前提上。对于这个观点,我一开始就是否定态度,我认为无论是投机还是投资,大部分人都不是理性的。仅仅从人性角度来说,人是一个高度情绪化的动物,喜怒哀乐的情绪状态在一日之内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体现在资本市场中,那一根根k线就是无数人情绪反应的总和。但凡有一点人生阅历的人都能体会到时刻保持理性的状态是多么的困难,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在资本市场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非理性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之所以成为传世名言,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是难能可贵的境界。
在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市场先生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说了:市场先生的报价只能利用,无法预测。格雷厄姆深刻的感受了股市的恐慌和癫狂,那种状态决不能用“理性”来形容。即便是我读过格雷厄姆的书之前,我也是认为股市情绪大多数时候是不理性的。大部分人都不理性的状态,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多数人都理性的状态,我没有见过。
既然大部分人股市参与者都不理性,那么股价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必然不是公允合理的估值,要么是高估了,要么是低估了。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凭借《思考,快与慢》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顺便推荐有兴趣的读者去阅读此书。他们的观点是:人们并非像经济学模型假设的那样理性,市场价格很不准确。
有4种因素使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得以存在:
①过度自信。很多人在股市是强者思维,无论是基本面分析师还是技术分析师。他们总会过于相信自己的实力,继而忽视了留出足够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对腾讯的基本面研究还是较为深入的,或许正是因此才导致了在350港币以上就买足了仓位,眼睁睁看着股价到了200港币却没钱加仓了。过度的自信,让我低估了风险发生时的杀伤力。
现在的我逐渐理解冯柳所说的“弱者思维”,不要觉得自己是资本市场的强者,继而忽略了风险,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弱者,时刻注意防范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降临时的准备工作。
②判断偏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往往会受到错误的愚弄,对实际上并不具有控制力的局面,会错误地以为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这一条体现在股市中就是有人过度自信,上了杠杆,结果往往悲剧收场。即便不是上杠杆,体现在普通散户上的交易操作就是想“吃一嘴就跑”,结果往往没吃到一嘴,反而丢了一坨肉。
③羊群效应。动物世界存在着很多羊群效应,在股市一样存在。羊群效应或许就是技术分析师们相信股价会沿着当前趋势运动的根本原因。股价有时候就像是羊群,一段时间内会沿着一个方向持续前进。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曾经说过大多数基金经理的业绩跑不赢指数基金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集体决策。即便是手握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也可能湮没在羊群中,随波逐流。
此处,我想到了曾国藩的一句话:谋可寡而不可众,利可共而不可独。正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在投资中也是如此,做投资决策拍板的人不能多,否则收益不会好。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的副手只有查理·芒格一人,而不是设置了很多人。
羊群效应实际上体现了大多数人既不能独立思考,又不能正确思考,随波逐流,妄图吃大锅饭。人类这个物种天生就有从众的特征,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股市。我经常阅读历史,被历史记录的人,大多都是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从众的大多数人在历史书上只是统计数字,名字都不会留下一个。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天生就不喜欢从众的人,性格如此。我认为股市是一个惩罚从众者的地方。
④风险厌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创立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该理论描述个人在面临存在得与失、损与益前景的风险局面时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下结论认为,损失令人厌恶的程度2.5倍于等值收益令人渴望的程度。换言之,损失1美元的痛苦是获得1美元快乐的2.5倍。
正因为资本市场上有太多的人做出不理性的行为,比如加杠杆,导致了价格波动更大,更大的波动幅度继而又导致更多不理性行为的产生,尤其是投机赌博心态的滋生蔓延。
很多散户投资者会坚守亏钱的股票,卖掉赚钱的股票去补仓亏损的股票。经过投资实践,我认为卖不卖股票,不在于当前的盈亏、不在于成本是多少,而是看公司的发展是否符合预期,或者当前持有的公司是否比潜在投资对象更好。
如果一家公司出现重大利空,未来的发展明显会恶化,那么即便是当前浮亏很多,我依然会不计成本的割肉卖出。
如果一家公司出现重大利好,未来的发展明显会更好,那么即便是当前浮盈很多,我依然会冒着提高持仓成本的代价继续加仓。
公司的未来会更好,我就加仓或持有,反之,我就减仓;而不是看成本是多少。
不愿意接受投资损失的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甚至明明看到自己投资的公司不行了,依然不愿意放手。人都是爱面子的,总喜欢在亲友面前谈及自己投资成功的案例,鲜少说起赔钱的案例。既不愿意说谎遮掩,也不想承受损失,所以很多人就死守基本面恶化的股票。
结合我自身的投资实践,不得不承认以上4种不理性的行为确实广泛存在,而且极难克服。这四种行为是投资者赚钱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极其重要,所以在这里特别说明。
我认为以上四种不理性的行为,不仅仅存在于股市中,在现实社会经济中也普遍存在,在普通人的职业中也存在。希望看到的读者,能引以为戒,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肯定有不少读者朋友自己也理解了“大多数人在资本市场的行为是不理性的”,一些富有远见的投资者也能明显看出某些股票的价格大幅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要么是低估了,要么是高估了。有读者就会产生疑问了:我是否可以通过融资融券来利用他人错误定价产生的投资机会?我认为是不可以的。融资融券实际上就是在投资中利用杠杆,是会产生利息的,而且会有被平仓的风险,致使自己的本金归零,尤其是融资融券额度比例太高时。一则,古往今来很多经验丰富的投资大师都反复提醒投资者,轻易不要使用杠杆,这是他们的经验总结。二来,如果你有过较长的投资经历,那么就知道市场恐慌或兴奋的情绪持续时间有时候会很长,长到你爆仓了。
高估值的股票可能会持续高估很久,低估值的股票也可能持续低估很长时间。极端高估或低估的状态,往往并不会马上反转,虽然理性的投资者知道极端状态必然会反转,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天、哪一个点位开始反转。
正如作者伯顿在书中说的:“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有时会比套利交易者保持偿付能力的时间更久。”
本书的开始,作者就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金融投机泡沫事件,其持续时间之久、泡沫之高、破灭之痛、参与者之疯狂等等都是超乎常人之想象的。人类科技水平是在快速发展,但是人性的喜怒哀乐、贪婪恐惧的本性数千年来没有发生过改变。
融资融券实际上用的就不是自己的钱了,额度一大就容易导致在突发情况下的爆仓,让投资者无法以“持股不动”的方式应对股价大幅波动。众所周知,用于投资的资金需要是长期闲置资金,最好是三年以上不着急用的闲钱。股价在短期内,比如一年内的涨跌幅可能会达到±100%,在巨幅震荡中,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无法从容应对,尤其是用借来的钱时,做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每一个投资者都知道突发利好或利空必然会发生,但是我们都不知道何时发生。投资中,重要的不是去预测某个利好或利空事件何时发生,而是要做好应对准备。为了应对利空发生时不爆仓,能淡定持股,那么最好不要用融资融券等加杠杆的行为。
对于这四种非理性行为:“过度自信、判断偏差、羊群效应、风险厌恶”,作者伯顿开出了药方:避免过度交易、提防新股、对热门建议保持冷静、不要相信万无一失的策略等。
篇幅所限,本书的精彩内容远不止这些,建议有兴趣的同学找到原书读起来吧。
现代投资(sz000900):
同花顺(300033)数据中心显示,现代投资(000900)1月20日获融资买入420.03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17.39%,当前融资余额1.22亿元,占流通市值的1.9%,低于历史10%分位水平,处于低位。 融资走势表 日期融资变动融资余额1月20日-740.49万1.2... 网页链接
证券之星财经:
截至2023年1月20日收盘,现代投资(000900)报收于4.23元,下跌1.4%,换手率0.96%,成交量14.5万手,成交额6135.48万元。
1月20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399.32万元,占总成交额6.51%,游资资金净流出157.12万元,占总成交额2.56%,散户资金净流入556.44万元,占总成交额9.07%。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见下表:
现代投资融资融券信息显示,融资方面,当日融资买入420.03万元,融资偿还1160.52万元,融资净偿还740.49万元。融券方面,融券卖出0.0股,融券偿还0.0股,融券余量0.0股,融券余额0.0万元。融资融券余额1.22亿元。近5日融资融券数据一览见下表: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
现代投资2022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99.49亿元,同比下降23.84%;归母净利润4.51亿元,同比下降24.47%;扣非净利润4.32亿元,同比下降26.32%;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37.76亿元,同比下降13.2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09亿元,同比上升59.14%;单季度扣非净利润2.02亿元,同比上升54.92%;负债率76.13%,投资收益2.76亿元,财务费用9.06亿元,毛利率17.1%。现代投资(000900)主营业务:高速公路收费业务。。
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现代投资(000900)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较差。财务可能有隐忧,须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货币资金/总资产率、有息资产负债率。该股好公司指标1.5星,好价格指标3.5星,综合指标2.5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资金流向名词解释:指通过价格变化反推资金流向。股价处于上升状态时主动性买单形成的成交额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入,股价处于下跌状态时主动性卖单产生的的成交额是推动股价下跌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出。当天两者的差额即是当天两种力量相抵之后剩下的推动股价上升的净力。通过逐笔交易单成交金额计算主力资金流向、游资资金流向和散户资金流向。
注:主力资金为特大单成交,游资为大单成交,散户为中小单成交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pg电子游戏试玩平台网站。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多年老股民:
摘自雪球大v一只花蛤
在普莱斯看来,成长型股票“对应的企业表现出长期的收益增长,其每股收益在相继出现的每一个商业周期的顶点创新高,同时还有迹象在未来商业周期的顶点能够创新高。每股收益的增长速度应该快于生活成本的增长速度,以便抵消美元购买力的下降预期。投资的目标是组建一个投资组合,其成分企业的收益预计在10年内翻倍。”
普莱斯建立投资组合方法的基石是“将投资组合中专门用于投资普通股的那部分用成长股建立起来”。在《巴伦周刊》的系列文章中的第2篇,他将成长型股票定义为:“特定企业的股份,该企业在收益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长期潜在增长,并且经过谨慎研究,显示出未来将长期持续增长的迹象。”这个定义中的每个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投资的对象不是一张纸,而是企业的真实股份。公司“收益增长良好”,是因为它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整个经济的增速。“长期持续增长”,不仅仅是新产品带来的短暂的加速成长,或是暂时有利的商业环境带来的提振。需要进行“谨慎研究”是为了确保增长可以持续到“未来”。成长型股票投资理论强调谨慎研究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希望或盲目的相信这种高速成长会持续数年。
成长型股票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普莱斯早年在皮特堡搪瓷冲压公司和杜邦公司的工作经历。他将这两家公司进行比较,分析这两家公司是如何回报投资者并奖励员工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皮特堡搪瓷冲压公司并没有什么独特优势。该公司脆弱的资产负债表和有限的盈利能力使其很容易受到市场哪怕是微小变化的影响。对投资者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把股票卖给竞争对手。而杜邦公司已经营了100多年,它拥有现代化、高效的制造工厂,正迅速向新兴市场发展。经过长期的多元化发展,该公司当时早已脱离了最初的火药和炸药业务,而致力于生产化学制品和化工产品,这些产品越来越多地受技术驱动。作为化学工业领先的创新者,杜邦公司依靠在研发方面的巨额投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在财政上,保守的管理方式源源不断地创造现金来支付公司的快速成长,并为股东提供稳定增长的股息。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公司股价的波动是衡量公司风险一个指标。股票价格波动越大,风险就越大。但在普莱斯看来,风险只存在于财务方面,反映的是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对他来说,皮特堡搪瓷冲压公司明显存在很大的风险,而杜邦则不是。对现代理论派来说,情况恰恰相反。由于皮特堡搪瓷冲压公司的股票几乎没有市场做市或交易,它的波动性很小,因此不被认为是有风险的。杜邦公司股票在公开市场上成交活跃,有时可能出现巨幅波动。与常识相反,这个理论学派却认为杜邦面临的风险更大。
普莱斯在1947年10月25日的演讲《一个企业的股份值多少钱》中指出,这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由这样的人创造的。这些人把他们的资本投入到有前途的事业中,他们努力工作,再投入更多的资本,并且在整个经济萧条和繁荣期都坚定持有他们的投资,如福特、杜邦、洛克菲勒、杜克、卡内基、伍尔沃斯和其他很多广为人知的名字,这些名字代表了传奇。如今,人们仍在以这种方式创造着财富。”他继续说,“你和我可以参与到这样的持续增长中,因为他们代表的公司的股票是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
1954年1月,普莱斯在一个题为《成长型股票对美国的贡献》的演讲中讲述了他在杜邦公司工作的早期经历,“有能力和有远见的管理层鼓励员工成为股东,并以杜邦公司股票的形式向重要人员发放奖金”,这一事实令他“印象深刻”。“在我1921年进入投资行业后的几年里,我观察到,和其他大多数股票相比,杜邦公司的股票价格总是显得过高而不值得买入,而市值却一涨再涨。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见闻是,那些试图在自己公司的股票上赚取更多利润的员工,会在他们认为股价过高时抛售,再尝试以较低的价格买回来。但他们的收益并不如那些在整个市场周期中始终持有公司股票的人。”
1965年,普莱斯公布了一份清单——他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以来买入并持有的七只成长型股票:杜邦、百得、3m、斯科特纸业、默克和辉瑞等。这些股票的平均升值幅度是36倍。他知道在挑选成长型公司时,没有人会毫无差错,但他相信只要有75%的正确率,结果将是“令人瞩目的”。根据他的账户记录,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他自己选择成长型股票的正确率超过了80%。多年来,他都以他认为的股票应有的价格逐步买入和卖出股票。只有在确信一家公司的股票不再是成长型股票之后,他才会完全出售这家公司的股份。他对任何投资的预计持有期都是按几十年计算的。按照计算得出的价格逐步买入和卖出,买卖的时机把握就不会是问题。
成长型股票投资理论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研究和理解生命周期,包括行业和单个公司的生命周期。普莱斯第一次阐述成长型股票理论时,将其称为“投资生命周期理论”。他在《巴伦周刊》系列文章的第1篇中指出,公司的生命周期与人的生命周期相似,两者都有三个重要的阶段:成长期、成熟期,以及他所谓的衰退期。在收益增长强劲时投资一家企业,相比在成熟和衰退期的时候投资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和更少的风险。然而,衰退时往往会被景气度不断上升的商业周期所掩盖,因此很难察觉。
他在《巴伦周刊》系列文章的第3篇上写道,“无论是玉米种子还是公司,在肥沃的土地上都很容易生长。正如杂草会阻碍玉米生长,竞争也会阻碍公司发展。”肥沃的土地没有激烈的竞争和政府干预等障碍。然而,无论农民多么能干,多么勤快,“如果土地贫瘠,岩石遍野,它的产量和利润都会是有限的。”持续监测整个田地的肥力,而不仅仅是单个公司的经营结果,这一点很重要。一个早期的预警信号可能是行业成交(销售)额增长出现下滑,特别是在单位时间销售量仍在上升的情况下。这种情况表明单位价格在下降,它是行业内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迹象。
成长型公司可以出现在充满活力的新兴行业中,也可以出现在主打新产品正在蓬勃增长的老公司中,或者是由于管理层的变革而产生。成长型公司也可以是一个有专长的、不属于任何单一行业的公司,比如3m公司,它为很多市场生产各种独特的创新产品。
对判断一个公司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来说,销售增长之后的第二个重要财务指标是其投资资本回报率,杜邦公司是提出这个概念的先驱,这也是它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20世纪30年代乃至今天的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利润率,或扣除所有费用后每一美元销售额的利润来衡量盈利能力的。这是比较同行业公司的一个好方法,但这个方法不能确定一个公司到底赚了多少钱,其增长速度能有多快或者其能够经营多长时间。
多年来,杜邦公司要求其管理人员只接手在预计所需资本投入之上获得20%或更高收益的项目。这一要求使该公司将关注的重点限制在少数几个能同时满足这一门槛的项目上,并使它充分考虑到任何可能涉及数百万美元前期资本投入和营销成本的新项目的固有风险。追求20%回报率的原因很微妙。如果杜邦公司在投资资本上获得税后20%的回报,那么它的工厂和设备就可以20%的速度扩张,反过来,这将支持20%的销售增速。这是普莱斯所希望的成长型公司股票投资组合最低回报率的两倍。很多快速增长、原本很成功的公司因为没有关注这个重要指标而陷入破产。它们实现了销售目标,但由于资本回报率不足,最终陷入了债务的漩涡。最后,对20%回报率的重视使杜邦公司不断寻找有利可图的新产品和新业务,以便在未来继续保持销售和收益的快速增长。因此,在1921年,对于年轻的普莱斯来说,122岁的杜邦公司远比8岁的皮特堡搪瓷冲压公司更有活力。
1954年11月,普莱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成长型股票发表的演讲中,概述了典型成长型公司的其他特征:
(a)智能研究: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开拓进取,那么用于研发新产品或为现有产品开发市场或兼具两者的智能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对一家公司而言,新产品比已经存在竞争的老产品更容易实现高额利润。
(b)雄厚的经济实力: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管理层能够在业务一帆风顺时抓住机会扩大业务,也能够在经济不景气时避免破产或财务紧缩。
(c)合适的利润率:税前利润率必须合理,所占比例因行业而异。对一家销售食品、服装和低价杂货等消费品的公司来说,6%的利润率是令人满意的,因为这家公司周转速度足够快。对销售高价产品、营销额较低的公司来说,10%~15%的利润率则是必要的。
(d)融洽的管理层和员工关系:员工应获得良好的报酬,但工资总额相对较低,并易于根据业务量的变化进行调整。
正如普莱斯所强调的,很难确定一家公司何时从成长期走向成熟期,再走向衰退期。卖出的最佳时机通常是在最终放缓开始之前。问题在于,由于商业周期的景气度自然衰退、产品转型、原料短缺或其他一些可以掩盖实际情况的临时性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经济放缓。在《巴伦周刊》系列文章的第1篇中,普莱斯以铁路行业为例,说明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行业。在一战之前,铁路行业一直在强劲增长。吨英里在战争前10年几乎翻了一番,但是来自卡车和管线的竞争使战后吨英里增速减缓,并在大萧条期间急剧下降,利润更是骤然萎缩。
这种情景同样发生在后来的个人计算机(pc)市场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行业内所有公司都陷入发展停滞或无利可图。有些公司转行其他业务或者专注于一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利基市场。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苹果手机,后来成为一项庞大的业务。该公司拥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因为他们的pc有自己的专用软件,使其能够维持价格。该公司的销售额和收益持续增长。《财富》杂志在2013年4月的一份报道中写道,“苹果公司只实现了5%的市场份额,却带回了45%的利润。”很明显,这一利润来源于其他95%pc公司。
普莱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最喜欢的一句老话是,“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正如他在1978年8月9日的简报《为未来收入和市场价值的增长而投资》中所描述的,在他的类比中,收入类似于手中的鸟,是可以使用的美元。资本增值像林中的两只鸟。除非卖出股票,否则你没有实现增值的可能。他觉得太多的公司职员都是为了增值而购买股票,却忘记了投资组合中股息的重要性。“为了理性地买入或卖出成长型股票,有必要确定‘企业的价值值多少钱’。股票在市场上的售价与它实际代表的企业价值之间通常存在很大差异。没有什么神奇的数学公式可以用来确定这个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价格的确定依赖于经验。”
然而,根据多年的投资经验,普莱斯制定了一些与股票价值相关的指导原则。他认为股票估值与银行存款、美国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利率直接相关。如果公司是一家成长型公司,利率在3%~5%,股票价值应是未来12个月收益的20~25倍。他认为成长型股票的估值基本上是股票平均估值的两倍。股票价格会持续非理性地高于或低于其本身的价值,并可能在长时间内被高估或低估。
因此,普莱斯总是建议投资者要有耐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还要始终保持机敏,以便在机会显现时突击买入更多的股票。新闻事件往往能提供极好的买入机会。如果股票价格相对于它的估值有很大溢价,他会建议出售部分股份,直到可以覆盖股票配置的总成本以及资本利得税的支出为止。而投资组合中剩余股份所代表的利润应该继续保留下来,直至公司已经成熟,而不再被视为成长型公司。这部分股票实际上没有成本。对于这样的观点,查理·芒格曾说,他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但我不知道芒格的这一朋友是不是普莱斯。芒格说,他不反对朋友这样做,但他不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