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哪些诗句读起来特别有霸气的#
孤独悠
胡秉言
孤独最侈由,
寂寞道德修。
清净如兰慎,
仁慈忘却愁。
简美
胡秉言
极目天地净,
晶莹露一滴。
圣洁精灵泪,
痴呆为谁期?
品茶
胡秉言
闻香品其味,
高雅乐人生。
奋懊归平淡,
生活谛意明。
期盼
胡秉言
相思凝作酒,
顾盼煮成茶。
春情冬收尽,
枯梅绽瘦花。
生活
胡秉言
路长应慢走,
鼓噪要轻听。
茶妙当尊品
修禅悟道明
茶品
胡秉言
绿平岩性烈,
普洱厚醇香。
轻啜修德善,
清心荡胃肠。
朋友
胡秉言
朋友如芳酒
馨香雅厚柔
一生风雨伴
快乐健康悠
烹茶
胡秉言
晨泉洗圣盫,
小炉烹茗尖。
老友清闲坐,
听风闿悦喧。
上焉
胡秉言
上焉名种啜,
风雅品端庄。
气度尊高尚,
悠然贵儒祥。
栗子
胡秉言
浑圆绿刺披,
孤傲意端倪。
祥瑞凝天地,
夫妻把子期。
阅读
胡秉言
文人雅室间,
处处书香鲜。
阅读洗尘目,
修身气宇轩。
读书
胡秉言
读书门槛低,
投资回报高。
不鄙贫富少,
均等馈君瞧。
品质
胡秉言
品质当靠山,
慈悲聚善缘。
仁和存义气,
诚信享百年。
人性
胡秉言
不为无益事,
何遣有涯生?
心中空墨迹,
怎把曲直评?
雅俗
胡秉言
风雅不读书,
一身乃俗骨。
富贵没施善,
愧对佛门出。
希望小屋
胡秉言
一处小小屋,
希望孕育出。
仁慈生大爱,
困子能满足。
殊途同归
胡秉言
各下各的雪,
各有各晦洁。
高贵贫乡野,
归土同等结。
格局
胡秉言
陋室读佳书,
愉快悦幸福。
尘睛尽洗去,
局阔善慈出。
品德残
胡秉言
未受他人苦,
何知碌计难。
讽嘲凉话者,
皆是品德残。
君子
胡秉言
人行端正无愧天,
不委于身不畏言。
君子之风成大器,
四方皆友业宏宽。
奸慒
胡秉言
心存邪念意难猜,
贪利奸慒术伎歪。
自视风光人耻恨,
凶狂恶溢必生灾。
憔女泪
胡秉言
江上腥风逐浪腾,
孤舟月下伴昏灯。
萧哀撸咽烦憔女,
叹气伤怀怨泪盈。
过好每一天
胡秉言
莫道夕阳秋叶残,
休言暮鼓哀枯年。
留得康健逍遥在,
过好人生每一天。
闲悠
胡秉言
独坐幽亭慢煮茶,
听风品雨阅章华。
年轮细数寻滋味,
气爽神清解困乏。
根基
胡秉言
君存三分书卷气,
方为富贵好人生。
文心浸染灵性养,
风雅清闲基石承。
以文濡养
胡秉言
癖懒痴拙傲且狂,
读书可治效优良。
以文濡养风姿润,
物我空无万事祥。
秋分
胡秉言
昼夜等长雷收声,
气温渐降蛩虫鸣。
谷物盈仓水果盛,
泓水始涸月净明。
养性
胡秉言
棋可消闲易怒连,
抚琴养性损指尖。
清心阅读开灵道,
养性修身賽神仙。
书声清
胡秉言
松涧山禽鹤鸟鸣,
笛琴萧磬琶丝筝。
煎茶雨雪棋移落,
最是书声婉约清。
逍遥
胡秉言
依山傍水砌茅屋,
韭蒜瓜蔬院中出。
独坐烹茶喝水酒,
临窗伏案静观书。
品书
胡秉言
闲身栖榻欲空空,
随意拾书阅览情。
胜似佳醇超挚友,
越酌越醉品人生。
悠闲物外
胡秉言
朝揽清风暮赏月,
心清神悦德道装。
脱俗物外闲悠宿,
习静安然夜焚香。
恬雅者
胡秉言
四更残月照西楼,
兴味萧骚意涌头。
恬静顺怀心雅靓,
焚香舒吟畅胸稠。
温润香
胡秉言
临窗摹搨细心描,
闲吟挥尘舞健毫。
夜读挑灯风雅颂,
燃香邀月共声聊。
佳丽
胡秉言
春心难掩涌芳容,
红袖妖柔秘语浓。
执手拥炉熏韵意,
香烟弥漫助娇情。
蕴籍
胡秉言
伴雨陪风就案书,
珍茗慢啜品闲舒。
悠悠香霭撩宾醉,
知己难得酒一壶。
高尚
胡秉言
清宵皓月冰弦琤,
寥寂霜华自弄情。
遁世而居龙种翠,
苍山泉水伴香萦。
品生平
胡秉言
风轻雨细涧泉叮,
竹秀花妖鹭鹤鸣。
老友茅屋茶慢啜,
话今忆往品生平。
秋景
胡秉言
秋光凝聚露华莹,
鸿雁哀歌恨地穷。
傲骨香怡寒艳绽,
草枯蟀隐瑟轻鸣。
侘寂之美
胡秉言
朴拙素雅暖融心,
经累沧桑印迹痕。
见地无常缺欠在,
哀姿侘寂最颐人。
报应
胡秉言
人在做兮天在看,
欺人容易骗天难。
好的不验坏奇准,
亏心发誓必定完。
1061年,宋仁宗特旨的科举开考,血气方刚的苏辙,在殿试中,痛斥仁宗皇帝“不思边患”,更是捡出皇帝的私生活严加批判。试卷上交后,覆考官司马光认为其爱君忧国,应列为优等;阅卷官胡宿等人则认为对皇帝大不敬,应抛弃黜落……
几位考官一时争执不下,于是,这份前所未有的试卷,只得上交仁宗本人“圣裁”,一场史无前例的科举风波就此拉开了帷幕。
那么,宋仁宗是如何处置这个冲撞犯上的苏辙的呢?其实,要理解宋仁宗的“圣心”,还得从苏辙这个人和这次特殊的考试说起。
三苏当中,苏辙远没有他哥哥苏轼(苏东坡)名气大,但其文采、能力并不逊于其兄,要不然,也不会兄弟二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正如苏轼所言,“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苏东坡的意思就是,弟弟因为文辞不像自己那样华丽,所以声名不显,而不是不如自己。
当然,更为客观的原因,当时益州知州张方平说得很清楚:“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也就是说,兄弟二人性格差异造成的,哥哥苏东坡聪明跳脱,而弟弟苏辙则是谨慎持重之人。
用现代的话讲,苏辙不善于表露感情,但考虑问题周到而不乏主见。
1057年,苏辙跟随父兄,从蜀地来到京城。18岁的苏辙和哥哥一起,同榜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在宋朝时期,除了常规的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外,还有一种叫“制科”的选材考试。
也就是由皇帝临时下旨的一个特设科目,用于选取“非常之才”,这种考试和常规科举不一样,只考策问:也就是专门针对考题所问的经义或政事陈述意见与对策,有点像今天的问答题和申论。
苏辙报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当他拿到试卷一看,直言极谏不就是应该无所顾忌地指陈朝廷得失的吗?
虽然苏辙性格谨慎持重,但毕竟年轻啊,于是,苏辙凭着一股方刚血气,剑走偏锋,在策论中,对当时极为敏感的“边患”和“女宠”问题大加批判。
矛头直指当时至高无上的仁宗皇帝赵祯,苏辙在试卷中写道:皇上20年来,毫无忧患之心,真出事了,你一定会害怕得瑟瑟发抖吧……痛斥“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
紧接着,苏辙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宫中贵姬,至以千数”,简直就是“好色于内而不害外事”,再这样下去,“民心不归也”!
其实,苏辙这样说,主要是指北宋当时与辽和西夏结好,仁宗处于无所事事状态。苏辙拿这事开刀,算是与直言极谏相吻合。
但是,就中国历代君主私生活来说,宋仁宗的嫔妃数量其实至多“中等水平”,后宫佳丽如云,也主要是因为仁宗一连生了11个公主,想要个龙子的心切啊!
苏辙从这方面展开“直言极谏”,本身恐怕也有“讪君卖直”一鸣惊人之嫌。
但不管如何,苏辙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答卷,就这么酣畅淋漓的就这么完成了。
想说的都说了,考不考得上不重要,苏辙做好了“必见黜”的心理准备,将试卷交了上去。
苏辙交完卷,潇洒地交游唱和去了,可这火力十足的文章,把一众考官难住了:
覆考官司马光一看,苏辙的文章,鞭辟入里,拳拳爱君忧国之心跃然纸上,当即主张列三等(事实上的最高等,一二等从未授予)。
另一主持财政的大臣蔡襄也参与阅卷,见此雄文,大呼此子切中帝弊,简直说了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更是惭愧的承认“吾愧之而不敢怨”。
不过,范镇、胡宿等其他阅卷考官则认为苏辙太无礼,说边患已是敏感,再拿皇帝的私生活说事,不仅文不对题,更是对皇帝大不敬,其心可诛,坚决主张黜落。
就连制浩王安石认为苏辙抬高宰相攻击皇帝,不可任用,拒绝替苏辙撰写任命。
就这样,为了是否录用苏辙,嘉佑年间朝堂上的高官们吵翻了天,双方各执己见,互不让步,最后,诸考官只好将争议上交仁宗本人“圣裁”。
宋仁宗拿到这份试卷也为难了:录用吧,一旦开启了先河,后面的士子们,不得把老赵家的所有隐私挖出来骂上一通,以博得名声?
不录吧,自己出的题,要求考生“极言直谏”,出尔反尔,人君岂能有戏言?
左右为难之下,宋仁宗最后一咬牙,说到:“以直言召人,而又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意思是本来就是要人家“极言直谏”,人家真“极言直谏”了,又抛弃黜落,天下之人将如何说我这个皇帝呢?
最终,苏辙被列入四等录取,授商州军事推官。
为官后的苏辙,依然刚直耿介,但也因此,仕途多舛,曾官至尚书,也曾多次被贬谪,无论境遇如何,他一直保持着儒家安邦治国为己任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并留下了汪洋淡泊,一唱三叹的《栾城集》和众多著作,为后人所敬仰。
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就连今人也赞之曰: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后记:苏辙科举风波,以仁宗的宽容而平息,赵祯死后,定谥号为“仁”,便是对他宽慈仁和的认可。
无怪乎,司马光、欧阳修、黄庭坚等绝大多数宋朝名士,都对宋仁宗由衷赞美。
直到南宋,“仁宗时代”仍然是陆游、朱熹等士大夫所追缅向往的时代。